第119章 失败原因-《大秦命运》
第(2/3)页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232年,燕国燕国太子燕丹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从秦国逃回到燕国。他带着满腔仇恨,愤愤难平!想想自己曾与嬴政同在赵国为人质,曾同过甘、共过苦,亲如兄弟。然而,当自己后来再为质于秦国时,嬴政不曾礼遇不说,反频频凌辱!想一想自己大小也是一国之储君,如何能够咽的下这口气?如何对得起自己这七尺之躯?再此外,此时的秦国不断征伐列国,兼并的铁蹄就要踩到了燕国的宗庙。于是,论私仇、念国恨,燕国太子燕丹都觉得自己必须得有所行动了……
而也很快,在回到燕国不久后,燕国太子燕丹便找到自己的心腹股肱,问计求策。然而所呈计策都是老一,其要无非就是内强国力、外联诸侯、合纵攻秦……对此,燕国太子燕丹一口否决,远水解不了近渴,况这种策略都耗时旷持久,他不想夜长梦多,他也怕自己都捱不到那一刻!也是至此,他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想法:只是想寻求一名合适的刺客。于是荆轲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燕国太子燕丹的请求,荆轲自然是答应了。对荆轲的要求,燕国太子燕丹也表示的很明确:a计划是尽量活捉嬴政,bī)迫其归还所侵略走的六国领土,让这个世界依旧以战国初期的节奏走;而如a计划不能顺利施行,则用B计划补上,直接杀掉嬴政,届时内廷有乱,则必会使外将也左顾右盼,而趁此时六国群起而攻之,或能成大功!可以看出,燕国太子燕丹使的不是寻常招,落的不是寻常子……不过不管如何,我们还是先细细分析一下燕国太子燕丹的aB计划。
为什么将活捉嬴政作为a计划?因为燕国太子燕丹是在以史为鉴。早在秋时期,鲁国的大将曹沫曾带兵与齐国有过交战,那场战争的结果是曹沫丢盔弃甲、也丢了土地……后来,齐桓公会盟诸侯、好不风光。但没想到的是,坛场之上竟杀出了一个曹沫,他当场劫持了齐桓公,要求归还鲁国侵地……而当刀架在脖子上时,桓公自然满口应承。可是,当危险一经解除之后,桓公便立即想反悔。但这时管仲劝到,既然想成为诸侯霸主,怎能在诸侯面前失信?雄才大略的齐桓公听罢深以为然,于是这也宣告着曹沫成功扳回了一局。而于是燕国太子燕丹也想以此为鉴,让荆轲当曹沫,以嬴政当桓公……
想一想燕国太子燕丹的计划,幼稚吗?显然非常幼稚!桓公时期是秋时期,那个时候,周王朝之气尚未衰竭,各路诸侯依旧引其为天下共主,而各国之间虽有兵戈之交,却少有兼并之实,再即便强大如桓公,也只是打着尊王攘夷、惩强扶弱的旗帜……但此时却俨然不同。此时已进入战国末期,强吞弱、大并小已是稀松平常之事,一连走向最终的统一都已是人所共晓的大趋势。所以,时早已过、境早已迁,同策显然已不能同用!再况且,以早时桓公之贤,犹想反悔,那以嬴政之残暴、之野心,他如何能够不反悔,再尤其彼时嬴政边的虎狼之辈又岂在少数,他们是万不可能让嬴政以信立国的!然而不知为何,燕国太子燕丹还是将此作为了a计划……
再说B计划。B计划能否成功现在也不得而知,但有一点上燕国太子燕丹的分析却不无道理:一旦嬴政被刺,那秦国大乱不生、小乱必会有,而再即便秦国内部能迅速调整,重新立主,那新主也不见得再会有嬴政之野心、之手段!
所以,六国能否翻盘不好说,但延数年之寿却还是绝有可能的!
而可叹的是荆轲还是完全照着燕国太子燕丹所制定的那个计划顺序去走的。蒙毅不知道的是到底自己的分析有问题还是燕国太子燕丹及荆轲没看出来a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当然,蒙毅还曾这样想过,于荆轲自而言,实行a计划对自己是最有好处的,因为那样的话,更有可能全而退……
概而言之,荆轲还是将aB计划的顺序给弄反了,不然当时荆轲的优势着实不小:图穷匕首见的那一刻,始皇大惊,虽有长剑在前,短时间内无法拔出,而群臣虽多,却均未配兵器,又还慌乱无措。而荆轲的那把匕首,削铁如泥、且喂了剧毒……只要轻轻划一下,事就可能成了……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水犹寒。”荆轲刺秦王,表面上看来似乎功败垂成于瞬间,其实败迹早已显露于这次刺杀行动的始作俑者燕国太子燕丹,使我们不得不相信,人算不如天算!
败迹之一,燕国太子燕丹推荐秦舞阳给荆轲做助手。“然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舞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知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喜怒不形于色,这是荆轲的修为,刺杀嬴政这样的大人物,图穷匕见之前,绝对不能让秦王有所怀疑和提防,而被燕国太子燕丹派去做荆轲助手的秦舞阳,虽然勇猛,却无法做到喜怒不形于色,“至陛下,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使得荆轲不得不连忙为他解释,“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然而嬴政还是生了疑惑,必定心中有所提防。秦舞阳胆怯也罢,无法掩饰心中的愤怒也罢,总之是他提前给嬴政透露了某些信息。
败迹之二:燕国太子燕丹的两计划扰乱荆轲的心态。燕国太子燕丹的计划,如果能够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由荆轲来挟持秦王嬴政,使他归还侵略的燕地,是为上策,若不能则刺杀之。这份计划直接扰乱了荆轲的心,如果没有两计划,而是直接让荆轲去刺杀秦王,就如同专诸之刺王僚,那么荆轲以必死之心全力一博,则胜算又多出几成,毕竟古语有云“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而燕国太子燕丹的a计划,如果能够成功实施,那么荆轲就如同曹沫一样,还能够有生还的机会,就是这一线生机,使得荆轲错失最佳刺秦的机会,荆轲自己在临死之时也承认“事所以不成者,乃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