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只听得沈炯沉重地喘息着,一声艰难过一声,好半天,他的双眼忽然亮了起来,亮得灼灼如火: “还有……按老宅的样子……给我烧一个……陶屋……放在墓里。要……要一模一样……” 他的声音渐渐低下去,手无力地垂落。整座大屋里,强自压抑的哭声,再也忍不住爆发了起来。 老宅,老宅的样子…… 谁不想呢? 搬到夷州来,是迫不得已,是避难,是为了保存家族实力。如果可以,等熬过这一轮战火,他们还是想要归乡的…… 和老宅一模一样的明器,指引着魂魄归乡的道路,也指引着家族子弟遥望家乡的目光…… 这个要求,在当年,在沈家还在会稽郡的时候,那是一点也不难做到。沈家自己就有瓷窑,工艺精美,不说冠绝一郡,也在郡中有赫赫声名。 这么一件明器,家族的工匠,最多一两个月就能烧成—— 然而,流落海外多年,哪里还有能烧制精美明器的瓷土,釉料,和条件足够的瓷窑? 沈家现有的条件,只能烧制些粗糙的陶碗瓦罐,如何能复原那记忆深处、结构繁复的江南宅院? 甚至,连最好的制瓷匠人,都殒身在了战火当中。而那个人倒下的时候,甚至并不是在制作他珍爱的瓷器——他在水田当中插秧,然后,死于一支暗中射出的毒箭…… “族长念着老宅啊……” “可这夷州,哪里去找会烧明器的匠人?” “就算有匠人,谁还记得老宅具体什么样?这么多年了……” 众人议论纷纷,一筹莫展。好半天,屋角僻静处,一个从头到尾,几乎都在沉默的年轻人站了出来: “我可以去跑一趟。我翻过家族留下的图册,里面有老宅的草图,虽不精细,格局大致都在。我可以拓印一份……” 他左右环顾众人,目光与几位族老,乃至族长的幼子一一相接。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而坚定: “而且,中原虽乱,江东之地总还有传承的匠人。我愿扬帆北上,去寻匠人,或者找到能烧制这等明器的技艺,回来完成族长遗愿!” “你……” “弘儿,你可想好了!” “海上风涛险恶,你这一去,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回来……中原现在,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 自从迁到夷州,沈家的力量,几乎全都放在开垦田园上。除了偶尔捕鱼,偶尔跨海运粮之外,根本不下海,自然也不再长途航行。 而北上之路,不仅要穿越波涛险恶的海洋,更要再次闯入中原——据他们所知,中原地区,依旧动荡不安、战乱频仍…… 风险极大,近乎九死一生。 但是沈弘的神色十分坚定,显然已经打定了主意,愿意冒这个风险。 族老们互相对视着,很快,所有人的目光,又都落到了躺在床上,已经停止了呼吸的族长身上。 族长临终之前,那猛然亮起来的渴望眼神,谁也不忍心拒绝—— 家族漂泊万里、根系几乎断绝的凄惶,又有谁,不感同身受呢? 这不仅是一个陶屋、一件明器的问题!而是他们要记住故土,记住祖宅,记住他们的祖先…… “去吧。”在族长妻儿撕心裂肺的哭声中,一位族老最终拍板,声音沙哑: “带上最好的船,最勇敢的水手。无论成败……要让族长,让我们所有人知道,我们没有忘记来处!” 几天后,一艘紧急修补过的“绿眉毛”海船,升起了它饱经风霜,被反复撕裂、又被反复缝补起来的风帆。 沈弘带着几名忠勇的族人和水手,在族老们的目送下,驶离了夷州简陋的码头,驶过崎岖的鹿耳门水道,向着那记忆中的故土破浪而行。 而沈乐,也自然而然地踏上了船头,跟着他前行北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