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两家人祭拜过阿新的坟墓,再千里迢迢南下,祭拜过阿新生母,林教授养母,那位佩兰女士的坟墓,终于到了分别的时候。 而沈乐,也做好了准备,开始面对他的狂风暴雨: “专家们要过来了,你准备好挨批了吗?” “……那个,能不往脸上打吗?” 林教授大笑。 沈乐做好了面对狂风暴雨的准备。然而,真到了鉴赏会那天,还是被打击得头都抬不起来: “这铜镜粘合的手艺太粗糙了。正面,背面,都能摸出凹凸不平来,这也能过关?” 这……老师,有没有可能,是您的手指太敏锐了…… 至少我连续摸了三遍,我都没有摸出到底哪里凹凸不平……我甚至用尺子推过了,我都没看出缝隙来…… 但是沈乐一个字也不敢反驳。批评他的这位老爷子,是秦川博物馆里,资格最老的铜镜修复专家,和林教授同辈。 这位大佬,修复过战国镶料珠六山纹铜镜,唐代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南海Ⅰ号”出水铜镜等许多文物; 沈乐上课用的教科书,人家只挂了个主编的名头,出手撰写的人,都是他的学生辈了…… “你不服气?” 沈乐努力摇头。老爷子笑了一笑,扭头望向林教授: “老林,你这里有没有平整度测定仪,能够调用一下?” “呃,老师,我真没有不服气。”沈乐赶紧投降: “我只是不知道,要怎么样才能保证平整度……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了……” 他非常委屈: “我都专门定制了绝对水平的操作平台,把它一块块放上去,打磨的时候也用手工打磨了,就怕机器打磨太不精细,反而磨不平……” “哦,那你肯定磨不平的。”老爷子笑了: “人的手指是半圆形的,按着砂纸打磨,反而磨不平。你应该用一个平整的小方木块,长2.5厘米,宽1厘米的就行,包裹砂纸反复打磨—— 我记得09年的文物修复研讨会,有篇会议论文就讲到这个,你查资料没查到?” 沈乐:汗流浃背…… 铜镜过去了,另一位瓷都博物馆的大佬,又开始挑剔他修复瓷器的手艺。 什么补全胎体的时候手艺太糙,打磨得不够光滑,有点凹凸不平啊…… 什么补色的时候调色不对,补上去的颜色在稍微暗一些的光线下面,侧视就有色差; 什么喷上去的釉质厚度凹凸不平,瓷器只要轻轻一个转侧,透过去的光,居然就会拉出小小的虹彩…… “我没什么可教你的。”最后,大佬下了结论: “练,拼命练,往死里练。每次都一边练一边想,练得多了,想得多了,做出来的东西自然就漂亮了——无他,但手熟尔。” 沈乐唯唯受教。提心吊胆,迎接了几个轮次的暴风骤雨,终于,轮到了宫博漆艺组的老师上场: “这螺钿、百宝也就算了,但凡舍得堆料,总不会太差劲。”老先生举着放大镜,上上下下,仔仔细细观察一遍,口气很勉强地评价: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