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搜肠刮肚,巨细靡遗地汇报了一遍,比考试答题还要细致,比硕士论文答辩还要紧张。 答完了,老太太还是笑眯眯地盯着他。沉默不语,看着像是满意,却有可能是不太满意。 一般来说,导师这样盯着你看,都是你没答对,或者答漏了,导师在给你机会…… 沈乐被她看得如同芒刺在背。想了想,再想了想,还是编不出新东西来: “我就看出这些了……” “没有别的了?” “没有了。” “真的没有了?确定都回答完了,没有说错的,没有记错的了?” “真的没有了……” 林老师,您怎么和我们导师一样,就爱用这种法子考验我们啊! 不对,从传承顺序来看,我们导师的恶趣味,应该是向您学的吧!!! “嗯,金银平脱,螺钿,描金,嵌百宝,镂雕,浮雕。”老太太掰着手指,一样一样地数给他听: “这些工艺,你会多少?交给你修,你确定你能修得好?” 沈乐真不敢保证。老太太悠悠挥手: “去吧,去吧。去证明一下,你有这个水平,做好修复的准备,然后再来找我,懂?” “那……林老师,我准备要做到什么程度?” “你自己看着办喽~~~” 沈乐完全是被赶出了老人的家门。两手空空,啥也没带——更正,还是带了的,他替老人拎走了垃圾,免得老人自己再下楼一趟。 除此之外,就只有手机里的几十张照片,和微信里多出来的一个联系人,诉说着这一次拜访的收获。 至于这个证明么…… “所以,你打算怎么证明?” 傍晚时分,沈乐坐在导师家的饭桌前,捧着导师家的饭碗,听着导师的问话。时隔两个小时,他已经有了腹稿,这时候答起来也流利: “就照着文物修复之前的申请书写吧……文物残缺状况,文物制作工艺,使用材料,预备修复的方法和材料,这个都有格式的……” 导师听到第一句话就放了心。馆藏文物修复,那都不是谁拍个脑袋,想要修复,就能拿去修复的。 要先打报告,打申请。确切地说,先要申请对这一样文物进行研究: 它的年代,它的材质,它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它的大致残损状况,是否值得修复…… 报告打上去了,批复下来,才能立项,才能对它进行一些深入的研究,比如在上面取样,进行各种材料学研究; 退一万步说,进行研究是需要研究经费的,没有项目就没有研究经费,没有研究经费就做不了实验,做不了实验就发不了论文…… 表面观察,取样研究,无损研究,这一套下来,往往就是几个月、大半年过去了。 然后,把研究结果写成报告,向上面汇报,申请结题。结题之后,再申请下一阶段的项目,修复这件文物…… 一个文物修复工作者,手艺要有,申请也要会写。不会写报告,拿不到研究所项目、博物馆项目、国自然项目,一辈子都别想升迁! 沈乐身为研究生,写论文、写报告也是本能,格式都不用另外去找。唯一的问题就是…… “老师,实验室里的仪器,能不能借我用一下?” 沈乐诚恳地询问。没有仪器,做不了实验,就没办法解析物品材质。 没有实验报告,就没法针对性地进行修复…… “你开什么玩笑呢?!” 导师郁闷。你又不是啥都不懂的小白,你也曾经是本校学生,本校实验室的规矩你也懂—— 那是随随便便谁都能进的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