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干活!锔瓷!” 锔瓷这种手艺,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有广泛流传。沈乐小时候,滨海市还流传着俗语: “江西人钉碗——自管自。”说的就是滨海这里锔碗的手艺人,差不多都是江西来的。那里出瓷器,锔碗的手艺人也多…… 但是现在很难看见了。沈乐查了一堆资料、视频,才弄明白锔瓷的过程: 锔瓷的第一步,是在瓷碗上打出浅浅的锔孔。不能太深,太深会打穿碗壁,损伤瓷碗; 也不能太浅,太浅则锔钉扎进去的长度不够,无法提供足够的力道,把瓷片两边合在一起。 合适的深度,大概是瓷片厚度的三分之二…… 对了,这锔孔还得是斜的,向裂缝的方向,斜向内倾侧45度角。只有这样,锔钉两头向内对折,才能把两块瓷片固定到一起。 觉得只要对准瓷片,笔直钻进去就行的那些人,可以休息了…… 早年锔瓷匠用的是砣钻,一根长长的钻杆,下面坠着个沉重的石砣,石砣下面,连着小而尖锐的金刚石钻头。 这玩意儿钻杆长、转速慢、钻孔精度低,钻头差不多是连死在钻杆上,更换钻头费时费力,很早就被弃之不用。 后来又发明了皮钻,三条皮绳往反拉伸,旋转平稳。但是,转速慢,钻孔精度低的缺点,还是没有较大改进。 最后,锔瓷匠人们发明了弓钻,钻杆上横置一根长长的锔弓,把锔弓上的线缠绕在钻杆上,左右拉动锔弓使钻杆旋转。 钻杆底部的金刚石钻头,就能深入瓷器当中,钻出一个又一个小孔…… 可那是解放前了! 时至今日,沈乐当然不可能再自讨苦吃! 他又不是什么非遗传承人,他又不用把锔瓷技术,连锔弓啥的一起继承下来,在街头、店铺表演给人看,拍视频给人看。 他需要做的,只是打好锔钉——完美无缺地打好锔钉,就行了! 沈乐从厨房翻出一个新瓷碗,他住进来以后自己买的,拿起手持电钻。换好钻头,对准瓷碗…… “滋滋滋滋……滋啦!” 糟糕,用力方向不对,钻头直接从瓷碗边上擦过去了,差点儿钻到手! “滋滋滋滋滋滋……啪!” 哎呀,钻透了! 换个地方再来! “滋滋滋滋……啪!” 钻透了,而且裂了好大一条裂缝…… “滋滋滋滋……” 这次比上次好了一点儿,没有钻透。但是,握着电钻的手不太稳,钻孔周围,可以看到细细的裂缝,都是钻头偏移鼓捣出来的。 再举起瓷碗,用强光手电往里看,瓷碗内部被挖了一个小洞,洞口小,里面大…… 沈乐呼气,吸气,运功。铜片给的功法走过三遍,果然握着电钻的手更加稳定了,看向瓷碗的双眼,也变得更加锐利。 加油,这次肯定行! 沈乐再接再厉。他一遍一遍运功,靠着运功带来的加持状态,连续消耗掉了三五个瓷碗。 等它们都钻了全身透明或者不透明的窟窿,沈乐终于找到了诀窍: 电钻不能一个劲往里压,要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沾即走。钻一下,收回来;再钻一下,再收回来…… 宁可慢,不能快,宁可浅,不能深。一点一点尝试,一点一点往里钻。 “我感觉再这样下去,我给人家做根管治疗,都能完美地在牙齿上打孔了……” 不管以后有没有机会给人做根管,沈乐终于在瓷器上练手成功。可以在碗壁上打出斜45度角,深度为碗壁一半到三分之二的锔孔。 连续三次! 沈乐很想再接再厉,然而干到这一步,他已经头昏眼花,四肢酸痛,完全集中不了精神。没奈何,倒回床上,努力运功九遍,倒头就睡。 这一夜,梦里纷纷扰扰,光怪陆离: “滋滋滋滋……” “滋滋滋滋……啪!” “啪!啪!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