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王满银并非危言耸听。 其实现在部分工厂因为经营的原因,已经零星有人下岗了。其中除一部分自愿外,也有些纯粹迫不得已。 只是现在不用这个词,而是叫“停薪留职”或者“行内待业”、“放长假”等等。 直到三年后,东北某器械厂宣告破产,一时震惊无数人。 工人们第一次知道,原来他们自认为的铁饭碗并不牢固,是可以打破的。 到九十年代,更是乌央乌央的人找工作,演绎出不少悲欢离合的故事。 套用后世一句话:成功人士说什么都有道理。王满银虽然现在算不上成功人士,但在不少人心中,他所说的话已经很有分量了。 郭卫东同样如此。 只是这种说法和自己长期以来接受的观念差异很大,他有些疑惑问:“王哥,你说酱油厂真会倒闭,为什么县里不管?” “怎么管?”王满银反问。 “让供销社继续定购酱油和醋呀,这样就可以维持生产。” “卖不出去,定购有什么用……供销社以前不也卖瓜子吗,为什么最后让咱们做大做强?” 听到这话,郭卫东沉默了。 他明白王满银话里的意思,以前酱油厂做的是独门生意,只要有供销社采购,就能够稳稳当当维持下去。 现在口子放开,外地酱油纷纷进入原西县。 另外,连私人也开始做酱油。 人家走街串村吆喝,不但卖的便宜,而且经营手段更灵活,可以直接用黄豆换酱油。 平时大多农民手里没闲钱,自然更愿意以物换物。 随着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入局,导致县酱油厂生产的东西很难卖出去。 而且酱油这东西不同于其他调料,保质期并不长,夏天很容易长蛆,甚至变质发臭。 就算是供销社,一次也不可能采购太多。 正是因为种种原因,李霞她爸才不得不另想门路,开始购置机器生产冰糕,算勉强给工人补发了工资。 不过冰糕到底属于季节性产品,等天凉快后就卖不出去了。接下来工厂几十号工人,只能再走到老路上。 “再说,咱们原西县可不是只有酱油厂。很多效益都不好……你觉得管得过来吗?”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现在原西县不但有酱油厂,还有小钢铁厂、化肥厂、水泥厂、农机厂、食品厂、木器厂、毛巾被单厂等等。 这些企业规模太小,除了极个别外,其他基本不挣钱,都是依靠县里勉强维持着。张口吃饭的人多了,就算县里想管,也管不过来的。 “那厂里的工人怎么办?” “凉拌,有门路的找门路,没门路在家歇着,或者回村种地!” “听你这么一说,我感觉当工人也没多大意思。” 郭卫东感觉自己内心的想法不断被冲击着。他这些年一直待在县城,对县里各个企业的情况有所了解,知道王满银所说的是事情。 现在很多工厂找不来钱,连工人工资都只能拖欠着。 “所以是不是信心十足?既然看上李霞就去追吧。”王满银继续为对方打气。 两人正说着话,门外响起汽车喇叭声,是金波和润生他们到了。 将司机师傅送走,王满银帮着一起卸货。 很快,白明川的小舅子周红强外出送货回来了。给几人打过招呼后,他主动加入到搬运队伍当中。 这点让王满银挺满意,至少是个有眼色的。 另外刚才他从郭卫东口中了解过一些情况,目前这人办事还可以,没见有偷奸耍滑。 上万斤炒货,五个人用一个小时才卸完。 略作休息,王满银让郭卫东将批发部房门锁好,而后带着几人在附近找了个小饭馆吃饭。 现在黄原城里的私人饭馆逐渐多起来,而且生意大都不错。其实这年代只要胆子够大,无论做什么生意都能挣到钱。 下午润生和金波要开车回去,王满银也没有点酒,直接来五大碗荞麦面条,每人两个馒头,又要了一大盆烩菜了事。 正吃着,突然外边大喇叭声响起。 他们透过窗户朝街道看去,就见不少行人停在路边张望着。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