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样机出笼-《材料为王》
第(2/3)页
材料研究员们最怕的是什么?
他们不怕研究不出最佳的材料配比。事实上,通过对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科学计算,是能够得出比较科学的材料配比的。但得到配方不算什么,他们最怕的是,即便已经计算出最佳的材料配比,却找不到合适的手段将其变为现实!
就拿镁镍合金来说,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各有自己的配方,但实际上大家的配方出入都非常细微,可谓是大同小异。但有了配方,真正能够按照最佳配方对材料进行无损制备,保证产品绝对按照最佳配比制备成功的,又有几人呢?
到目前,除了罗光波他们,一个也没有!
因为他们没有合适的加工设备和工艺流程,无论是最早的加热法,还是最新流行的机械球磨法,都远不能实现他们所希望的最佳配方,制备品性能起伏不定。而且由于加工中的各种杂质混入、制备缺陷,使得材料的性能,大大低于预期。
可以说,郭逸铭提供的这套氢化燃烧合成法的价值,更远大于他所提供的最佳配方!
郭逸铭作为材料专家,自然比他们更明白他这套制备工艺的巨大价值。对于罗光波等人因此而表露出来的狂喜丝毫不觉得奇怪。
他早知道结果,当然就不会像罗光波他们一般,情绪激动得几乎无法控制,只是笑笑,便问道:“说说吧,你们在制备中有些什么发现。”
罗光波见他并不是特别兴奋,感到有些奇怪,但还是努力控制了一下情绪,便一五一十详细向他汇报起来。
郭逸铭默默地听着,只在几个性能数据上提了一两个问题。大脑自动将罗光波等人通过实验得出的数据,与记忆中的数据相互印证,最后满意地确认,他们已经确实达到了大约07、08年镁镍合金的技术水平。
随着他们生产的镍氢电池上市,必然会让全世界进行相关材料研发的科学家们都大吃一惊,并对其进行逆向研究。但很遗憾,没有详细的工艺流程,逆向研究也只能知道材料的大致晶像结构,对于如何复原制备流程毫无帮助。更何况,郭逸铭提供的这套工艺,最后步骤同样要经过粉碎研磨,所以单看物理特性,很像是采用现在最新的机械球磨法制备品。
因此,他们很可能会受到误导。
那些材料专家们除了进一步坚定机械球磨法的正确性,很难想到他们的猜测从一开始就是错的。只有当他们把这条路走到尽头,彻底绝了希望,才会掉头寻找另外一种不同的制备思路。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由于他有意无意的误导,他的国际同仁们很可能会在机械球磨法上投入更多的资金、技术和研究精力,从而忽略其他更有价值的制备方法。
说不定,氢化燃烧合成法的工艺,会比历史上出现得更晚。
这就是材料学上常说的一句话:与其试图通过逆向工程,取得别人的材料制备工艺,还不如坚持自己的方向。
坚持走自己的路,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还远大于逆向别人的工艺流程。对于别人的配方,参考一下是好的,可以通过对别人的制备品进行分析,也许能对自己起到思路上的启发。但如果放弃了自己的研究,一门心思要按照别人的路走下去,那么也许几年几十年,都无法取得正确的结果。
郭逸铭对于国际同仁们可能被他误导,当然是乐观其成。别人的研究越慢,他能赚取超额利润的时间就越长,何乐而不为?
不过他并不把希望都寄托在别人的愚蠢上,科学研究中的偶然因素太多了。机械球磨法之所以没有继续进步,是因为出现了更好的制备方法以后,大家都放弃了对这种制备方法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但在这个时代亩,材料学家们被他有意无意的误导以后,他们也许会投入更多的资金、人力、精力来对其进行广泛的研究。也许研究久了以后,还真就有人把这条路走通,通过机械加工方式制备出了高品质美镍合金,这也完全有可能。
世上没有无用的技术,任何一种技术发展到最高层次,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甚至较低工艺水平如果发展到最高,还能碾压比它更高一两个层次、但工艺尚不成熟的技术。
老话说得好,条条大路都可通罗马。
如果认为全世界只有自己才掌握了绝对真理,那才是最愚蠢的想法。
郭逸铭不求别人永远停步不前。他现在只要求制备出来的镁镍合金,能让制造出来的镍氢电池,支持公司生产的移动电话,达到长时间不依赖电源插座,可以真正长时间在室外使用就心满意足了!
这个要求并不高,根据罗光波他们对镁镍合金样品的测试结果,轻而易举就能达到他的要求。
“基本的工艺流程确定了,那么你们下一步工作是什么?”他问道。
“接下来是对工艺流程进行完善。”罗光波以为他在暗示大家不要高兴太早,还有很多后续研究没有完成,不觉也对自己才刚取得一点小成绩就喜形于色感到有些赧然,连忙收敛了兴奋的心情,正色道,“现在我们只是确定了基准的工艺流程,但在实际工业生产中,还有许多技术需要我们深入完善。
例如镁粉、镍粉的进一步提纯,如何混合配比,从而在制备中实现更佳的反应效果,以及混合溶液的研究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在进行冷压制模的时候,所添加的合金对活化性能的影响。我们现在添加的合金配方,在最大放电比容量的曲线图还不够稳定,当电压下降到一定程度,放电比容量出现急剧衰减。
还有,由于镁在碱溶液中容易氧化和腐蚀,使得储氢电极寿命缩短,反复充电次数大大降低。所以我们还要研究,如果对电极表面进行处理,以提高电极的使用寿命。
嗯,其他还有如何进一步提高合金的非晶化程度……”
罗光波絮絮叨叨,掰着手指将基本工艺流程确定后,还存在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方向一一向他汇报。
郭逸铭不时就他所列出的问题,提点一下,让他们能够更加明确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讨论起技术问题,时间就过得特别快,一会儿就过去了两个多小时。郭逸铭感觉他该了解的都了解了,该指点的也指点了,就不再多留。他主要是想通过对研究进度的关注,在关键的地方引导一下大的研究方向,并提供最基本的工艺流程。如果每一个细节都要他来详细提点,那研究所也没有必要存在了。
作为中美电子研究所的最高领导,他的责任是高瞻远瞩,在战略发展方向上提出规划,并努力发挥研究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充当一个一线研究员。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前面的基础实验到这里就可以了,下一步我认为可以进行完整的电池样品生产了。另外电磁实验室耿杰他们也准备开始进行移动电话样品制造,到时候我们来检验一下把这几项产品组合在一起的实际工作效果。”
他最后叮嘱了几句,便与舒雨菲离开了实验室,回到行政楼。
……
接下来的时间,郭逸铭一直在忙碌中度过。
他的工作涉及的方向太多,虽说美国那边主要是市场开发与销售,都全权交给了霍克来主持。但除此之外,需要他关注的地方仍然很多。
例如2.8兆软驱生产技术已经成熟,是否需要大量生产上市?
改进型C/R81优化了并行电路,内嵌了更多的寄存器。同时随着集成度的提高,处理器性能得到很大提升,是否要将其作为正式产品提交给DEC方面,开发下一代混合并行个人计算机?
日本的合资进展,以及下一步的工作如何开展?
继续展开对国内科研教学单位提供的技术进行大规模筛选,以决定是否由公司为其提供专利申请资金。
对各个实验室的下一步研究工作,根据研究进度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重新审视,并及时进行干预,某些技术现在就要开始进行预研,也要一一交待下去。
等等等等,诸如此类需要他决策的地方太多太多。
摊子铺大了,各种各样需要他亲自过问的事情也越来越多,让他一时之间感到分身乏术,整个人都扑到了繁重的案牍工作之中,无限再去顾及其他。
在此期间,他还开始抽时间将自己的思路进行全面梳理,决定拟定一个系统的长远科研规划。有些可以从国内获得的支援兴分支技术,无需自己去研究,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却必须要**研发。要进行这个系统的规划,他首先就要对自己准备达到什么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最终的目标,来拟定整个科技树。由科技树梳理下来,将所需的技术一项项厘清楚,最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安排各个实验室进行系统研究。
制定研究规划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