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材料决定一切-《材料为王》
第(1/3)页
【呵呵,又是八千字】
东日电器的成立,扫平了西部计算机集团进入日本的最后一个障碍。
成立这个公司的法人团体,自然就是那些亲中派政治人物。以现在中美之间的热络关系,日本的政治家们为了投其所好,也纷纷表现出了中日友好的态度。哪怕这种态度功利性很明确,也不是特别真诚,但至少在明面上,政客们还是一拨接着一拨前往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双方缔结的友好城市数量也不断增多。
东日电器的启动资金并不多,只有一亿日元,这还是来自于DEC的捐款。
一亿日元听起来很多,但按照现在1美元兑换240日元的外汇牌价来说,只有41万美元,完全就是一个小本经营的小公司。
政客们在做表面功夫的时候,也知道这是为了让西部计算机公司进入日本在开拓道路。
最初借款的时候,DEC就和他们约定了,这笔钱用来成立东日电器,然后与西部计算机公司达成合作。按照日本现行外国人投资法规定,三年以后,公司股权就可以进行转让,到时西部计算机公司将全额收购所有股份,采用李代桃僵的方式达到事实上的独资。
而这些政客们之所以会同意这个条件,是因为西部计算机公司允诺,三年后收购公司全部股份所出的资金,将全部用来建立一个“日中友好基金”,以资助、推动为中日友好而奔走的政治家、企业、法人团体和个人。根据双方私下的协议,这笔基金将拿出不少于10亿日元的资金,将作为政治献金,支付给推动这项合作协议的政治家们。
亲中派们既能将日中友好基金会作为对外中日友好的宣传象征,个人又能得到足够利益,再来推动东日电器的成立与合作,便一个个动力十足。短短的一个月时间,东日电器就从无到有,进驻于东京新宿一栋商业楼内。而东日电器与西部计算机公司的投资合作,也顺利通过了大藏省的审查,获得了法律上的确认。
当然,这些人也不是傻子,他们也暗中下了不少的绊子。
在合资协议签订之前,郭逸铭就发现了其中的关窍所在,对这些政客们阴阳两张面孔有了更深入地体会。
“百分之五十,好一个百分之五十!”
他指接着外国人投资法的条款,笑呵呵地摇头,表情并没有被欺骗的愤怒和不甘。
“这就是说,我们公司在这三年合资期内,最多只能取得公司百分之五十的股权?也就是说,东日电器总资本41万美元,我们的最高投资上限,也就被限制在了41万以内?”舒雨菲看着条款,冷静地说道,“日本就是通过这些明里暗里的手段,将外国公司排除在日本市场之外的啊。只要那些大公司不和我们合作,除非我们自己出血本,承担一半投资被计入合作伙伴资产的巨大负担,公司就永远没法快速壮大!”
“不是还有三年,我们就可以取得公司的全部股份了吗?只要我们忍三年就好,到时候公司所有股份就都是我们的了,那时再来加大投入好了。”霍克看着这份合资协议,虽然也有些不满,但觉得还可以忍受。
“谁知道三年以后又是什么样子?这一条厉害啊,至少让我们在三年内无法正常发展,为了维持公司运转,还要承担相应的营运开支。”随着舒雨菲对于现代经济的运转渐渐熟悉,现在也开始加入到公司的经营讨论中来,为郭逸铭提出更多的参考意见。
“这有什么,无非是逼着我不能在日本快速投资,阻止我在日本建立生产厂。小家子气!既然这样,我也就暂时将日本公司作为纯商业流通部门,将生产基地建在别的地方就是了,一样阻止不了我开拓市场的步伐。”郭逸铭拉开抽屉,翻出一本世界地图,手指在东亚区域慢慢地移动。
尽管有他的推动,国内的制造业进步还嫌缓慢。制造中低级产品尚可,高端的精密设备、尤其是大型精密设备能力则远不如意。
本来他是想在日本建厂,利用日本不受限制,可以从全世界取得技术、设备,以及本土目前人工尚算廉价的优势,用日本的资本来赚日本的钱。但日本人也不傻,通过各种限制条款,给他设置了大量的陷阱,突破一个障碍又是一个障碍,从法律条文、本土企业、员工等等各方面,来限制他的发展规模。
既然如此,那就别怪他将这个日本公司,当作单纯的吸血管来用了。
不要以为我的东西你们都有。哼,如果你们看到了我正在研发的那几款产品,足以让你们尖叫!我就不信砸不开这个硬核桃!
中低端产品,国内基地已经拥有足够生产能力。这几年的相处,西部计算机集团在国内名声更是好得出奇。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大规模合作的方式,迅速生产出足够数量的产品,以大量上市来形成规模效应,抢占市场。
他现在是要找的,是一个进行高端产品生产的基地。
这样一个基地,要求关税要足够低,并且可以不受欧美技术封锁,能够自由地从全世界买到先进制造设备。同时当地的工人素质要高、略加培训便能从事精密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并具有良好的品质管理概念。除了上述要求,还要有便利的交通、能源供应,以满足工业生产需要。
这样的地方可不好找。
他的手指在东南亚一画而过,停都没停。这些地方的人又懒、妒忌心又强,在这些地方办厂纯粹是给对方送菜。缅甸、越南、老挝更不行,这几个国家不是属于苏联的禁脔,就是混乱之地,各种基础设施还不如国内,毫无投资价值。
韩国……
他的手指略微停了一下,又移了开来。
这个国家和日本一样极端排外和封闭,国内经济基本被几个大型财团所垄断,政局又动荡不安,不是一个投资的好地方。
郭逸铭的手指在东亚地区划了一整圈,最后在一个小点上停了下来,并长久停留……
……
郭逸铭在国庆过了以后没多久,又一次回到了国内。
从机场返回到距离中美电子研究所两三里外,便可以看到就在研究所背后,又有三座大型的厂房正在进行着紧张的施工。
好快啊!
郭逸铭看着一片片厂房,心中感慨万千。
他79年初回到国内,自那以后,厂房基本便以一年一座的速度,迅速耸立在这片京郊田野之中。79年时电子研究所最早建成投入使用,到80年,软驱组装厂出现在了研究所旁边。81年,混合处理器芯片生产工厂又建成投产。
往日宽广的田野,开始被一座座厂房所代替。
而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建设的速度再次加快,厂房一建就是三座同时开工。其中两座并排坐落在研究所、软驱组装厂、处理器工厂后面,一字排开,第三座则远远地建到了密林背后,远离这片区域。
这三座新工厂,第一座看起来和处理器工厂没有多大区别,从厂房到洁净处理系统,都是标准的集成电路工厂。第二座从厂房布局来看,和软驱组装厂非常类似。对面材料所职工见到这两座厂房,大多以为公司准备扩大生产规模,和电子研究所的人碰面时,都对他们开玩笑说:“看你们厂房扩建的速度,你们又要发大财了啊!”
对方语气中的羡慕之色,溢于言表。
大多数电子研究所的研究员也不清楚这两座厂房是做什么用的。他们也和材料所的人一样,认为这是公司在扩大生产规模。现在混合处理器和软驱的销售如此兴旺,公司想多赚点钱也是理所当然。他们都怀着高兴的心情,期待着工厂建成投产,好赚取更多的利润,有更多的研发资金可以投入研究所,同时他们自己也能得到更多的奖金。
前两座工厂都没有问题,但第三座工厂却让人有些看不懂,看起来很像是座普通工厂。众人猜了又猜,却还是猜不透这座工厂的具体用途。
郭逸铭摇下车窗,看着远处主体建筑已经基本完工的工厂,问道:“我记得,根据承建单位的预计,这三座工厂大致在三个月内就能彻底完工。工厂配套设备现在准备怎样了?大概什么时候能够到位?”
“我问过国内的生产厂家了,由于国内这两年已经为我们和国内半导体厂制造了大批处理器制造设备,相应的制造工艺和技术都已成熟,提供配套零部件的厂家,生产能力也得到了高速发展。厂家表示,如果我们这边厂房建成投入使用,他们只需要一个月,就可以向我们提供第一套处理器生产线。
至于第二座自动装配流水线,因为和原来的软驱生产线有很大区别,涉及到需要改造的地方较多,可能要稍晚一些,大约还需要三个月。
最慢的是电池厂。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