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搅动风云 第二百五十二章 济济一堂,畅所欲言-《儒之剑》


    第(2/3)页

    只要是陈文伯提出问题,第一个回答的就是大弟子石敢当,这也是儒礼所规定的,长者有所问,弟子必有所答:“师伯祖,儒学总纲在礼,儒学七艺之首在于礼仪,礼仪在君子而不尽在君子,君子根基在于民众,儒学书院所教化的弟子都是民众的杰出人才,不过百万,而天下众生何止百亿,因此,当以儒学学院弟子为种

    子,尽快面向天下众生,让天下众生消除愚昧,知礼仪,明道理,辨是非。如此,根基稳固,儒学就会成为众生心往之学。”

    在场众人齐齐点头,夫子创立儒门之本意,就是教化天下众生。

    冉子有,儒门七子的老四,笑道:“敢当所言极是,道教愚民,儒学教民,天下根基之本在于民众。愚民,民不知礼,礼乐崩坏,乃受愚弄。儒门目前的发展也仅仅是一小步,距离教化天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敢当现在就提出来,非常好,那就从大陈国开始,将儒学学堂普及到乡镇,再到村庄。”

    众人闻言皆是兴奋,那么,就会有数万座学堂。

    宋墨中起身环施一礼道:“书院弟子参差不齐,有的连字都不认识,虽然也分了几个层次,也是影响了大多数人的学业。再说,书院的三年学制也不完善,有些人两年就可以出师,有的人五年,十年都未必能够出师。这还是在五师弟乐道的辅助下。

    冉师伯所言,让宋某顿开茅塞,儒学由浅至深可分为三个层次,就像修行的小境界,分为初学,中学和后学,儒门学院只招收后学弟子,争取做到初学在村庄,中学在乡镇,后学在书院的格局。

    儒学经典对于初学和中学过于深奥了些,我可以安排大儒编纂初级儒学和中级儒学典籍。这样初级三年,中级两年,经过考核,符合书院招收弟子的标准,在进入书院学习。”

    宋墨中所言,也是从几十年传播儒学的实践中来。因此,他的话让所有人都为之一振。这样,就可以真的将儒学传递到每一个人,不必苛求每个人都达到书院出师的标准。

    言子游,儒门七子的老二,抚手道:“墨中不愧为当代大儒,字字玑珠,我只是给墨中补充一下。初学在于启蒙,天下众生摆脱愚昧的根本还是在于初学,中学在于明志,让经过启蒙的学子,可以选择人生的方向,后学再于有为,让资质心智俱佳之人成才。

    那么书院就会着手打造有用之才,让书院的资源不至于浪费。至于,怎样推行村庄和乡镇的初学和中学,还要进一步商讨出可行方案。哈哈,出云笑了,我看他会有话说。”

    众人都笑了,颜子渊笑道:“哈哈,推行初学和中学,少不了财力和物力的支撑,二师弟说的没错,这可要我们的财神爷发话!我们都要看他的脸色,大家说,是不是啊!”

    老村长开口了:“你们这些大人物,就会编派出云这孩子,我先给大家说一说吧,毕竟落霞村就有一座学堂,我想我还是有发言权的。”

    众人齐声道:“就是,就是,还是老村长有发言权。”

    老村长李万山道:“当初落霞村建立的学堂,就是现在的村堂,按照每个村五百人口,八岁到十三岁的孩童就有三、五十个,这规模么,大约占了人口数的不太到一成,这样就需要两到三间教舍,建造费用大约五两纹银。桌椅板凳,笔墨纸砚,杂七杂八的等也需要五两。还需要两套先生的住所,需要八两。先生每年的薪俸也需要十两,两个先生,就是二十两。这样下来每个学堂,不算地契的话一次性投入,大约四十两,以后每年还要投入二十五两。其中的五两是改善修葺的费用。”

    一个学堂竟然需要这么多,大陈国村庄百万,那一万个学堂就要支出四十万两,而且每年还要二三十万两,百万村庄,那就是百倍,四千万纹银!众人倒吸一口凉气。齐齐看向出云,出云脸色有些难看。

    蒙田道:“四师兄,不要为难,天道堂,每年可以上交两千万两纹银,以后还会增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