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养士之风-《大秦命运》
第(2/3)页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秋战国,诸侯争霸,纷争不断。各诸侯不得不广纳贤士,以此在战乱中分一杯羹,而这些“贤士”,也都用尽浑解数,为主人消灾解难。
上述贤士,亦称门客,养士。秋战国时期,士是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出现在社会上的,在当时,士人的去留甚至能决定一国的兴衰,由此养士之风慢慢形成,并逐渐分化成两种:一种是国君养士之风,如魏文侯师子夏、礼段干木等,这些国君养士数量成百上千;另一种则是贵族的私人养士之风,而这其中以战国四公子所养之士为典型。
战国四公子,系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申君。“四公子”的叫法较早源于西晋张华的《游侠篇》:“翩翩四公子,浊世称贤明,食客三千余。”其实在历史上对战国四公子的介绍与评议不胜枚举,所以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而今天,笔者要做的,是揭开“食客三千余”的神秘面纱。
在很多历史剧中,大多数的门客都以足智多谋或能言善辩的形象出现。然而历史上的养士,他们所有的才能并不仅仅拘泥于言谈计谋之上,但凡你有一技之长,并善于自荐,金子总会发光的,那么在战国四公子的门下,主要有如下几类:
第一种、武士。四公子门下皆有武士,但以孟尝君门下武士所占比重最大。“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他大量招揽武士、侠客的目的,实则是为了扩充个人势力,另外,武士还可以充当保护封地的角色,保护城邑、部曲,《战国策》中有载:“孟尝在薛,楚人攻之”,而此时,孟尝君所养的这些武士变成了他的保护力量。
第二种、策士。四公子门下为其出谋划策之士数不胜数。其中,孟尝君门下出类拔萃者当属冯谖,替孟尝君收租,帮孟尝君树立威信;后孟尝君受到齐王猜忌,他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游说君王,替孟尝君解决困境,由此见得,孟尝君所拥的庞大政治势力,最得力于冯谖;再如平原君之李同,曾在国家危亡关头,说服平原君破家为国,亲赴国难,实为平原君门下第一策士;以及黄歇之朱英,朱英曾数次劝说黄歇杀李园,黄歇却未曾采纳,最终死于李园之手。就连司马迁都感叹:“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第三种、辩士。秋战国最有名的辩士当属平原君门下的毛遂、公孙龙以及孟尝君门下的冯谖、公孙弘等,此外还有《战国策》中“以毁为誉”的夏侯章;“坚先为薛公得平陵”的夏后,这些都可以归为辩士一类,而这些人的作用,大都是四处游说,借此宣扬主人的名声,扩大四公子的影响力。
了解完了养士的种类,那么这些养士的待遇如何呢?这三千食客在四公子的门下都是一视同仁的么?
首先,以孟尝君为例,孟尝君对待来投奔之人,皆舍业厚待之;还有平原君,他原本门客无数,一,有一躄者从平原君楼下经过,却被平原君一小妾耻笑,于是此躄者要求“得笑其者头”,平原君不应。谁知数后,平原君门下宾客离去过半,正当平原君费解之时,有人告诉他,是那躄者为之,平原君为得到士人,不惜“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此外,像信陵君对侯嬴,申君对李园,都是深信不疑的。
虽然四公子对有识之士亲厚,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但门客三千,也并非是一视同仁的,就如同后宫之中的妃嫔,那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史料有载,“门客有上客、中客、下客之分,与之相应的是饮食,器用,坐卧上的显著差别。”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