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三晋悲歌-《大秦命运》


    第(2/3)页

    所以,秦国不断进攻韩国,不仅是不断的蹂躏和打击韩国,也是不断的消耗赵国和魏国。而这时候秦国又征服了巴蜀,后方的补给更加稳定,同时战略纵深也在不断增加。而赵国和魏国、韩国,都没有什么战略纵深,也没有什么可供他们继续开拓和扩张的空间,只能在内部挖掘潜力,消耗一点就少一点。

    但三晋的重要又在于,在秦国不断消耗和削弱三晋的时候,齐国和楚国无动于衷,作壁上观,各自忙各自的,而当秦国开始进入收割阶段之后,先后消灭三晋,对齐国、楚国就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了,齐国和楚国都没有机会反抗了。齐国甚至是在秦灭三晋和燕国之后就直接投降了。楚国虽然抵抗了一阵子,但也已经孤木难支了。

    赵、魏、韩三国如此强大,为何没能瓜分秦国?

    在秦国立国开始,在诸侯国中,并不受尊重,大家总认为它远离中原,偏居西方,跟游牧民族混杂在一起,与蛮夷没有什么太大差别。直到周朝东迁时,秦人立下功劳,这才被封为诸侯建国。但秦国还是太弱小。比起齐国、鲁国这些富裕又盛产人才的国家,秦国看起来什么都没有。

    尤其是面对三晋时,早期的秦国面临着随时被吞没的危险。三晋地区是原来晋国的所在,赵、魏、韩三国瓜分晋国后,他们成了秦国要面临的强敌。这三个国家虽然地盘都不如原先的晋国,但他们在经历各自的改革后,国力大增。而且,他们都把当时弱小的秦国当成可以瓜分的对象。双方屡次交战,各有损伤。不过,赵、魏、韩三国直到最后,也没能成功,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跟秦国所处的位置,以及他们经历的历史,有非常大的关系。秦人的崛起过程,就是一部靠血战奋斗出来的历史。他们除了要面对三晋,更要面对羌戎。羌戎在一段时间内,曾是中原大患。周天子为了激励秦人平定羌戎,曾许下诺言,只要秦人可以赶跑羌戎,那么,羌戎的土地,就可以归秦人所有。

    秦国最初几任国君,都是在与羌戎的交战中去世。秦人虽然常被中原诸侯认为是落后的国家,但与羌戎相比,他们的组织形式仍是比较先进的。而秦人在近百年与羌戎的交战中,也形成了非常强悍的战斗力。等到秦人平定羌戎后,他们等于拥有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而秦国所处的关中,虽不如齐国、鲁国富庶,但却十分的险固。这是一个四塞之地,除了跟三晋地区有接触,其他诸侯国根本打不到它。后来贾谊在《过秦论》中,就赞誉了秦地的险要。“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秦代以后,许多王朝定都关中,也是看中了这里险要的地理环境。

    不过,仅仅凭借这些,依然无法让秦国真正得以避免被瓜分、吞并。三晋的军队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杀进秦国。三晋当中的魏国,在名将吴起的率领下,接连击退秦军,占领秦国的河西地,挥师关中。秦国大败。

    而这次失败的根源还是在于,秦国的贫弱。所以,根本解决的办法,还是得让秦国富强起来。而三晋地区的存在,也一直在刺激着秦国,让他们如履薄冰,不敢松懈。

    而在秦孝公时期,商鞅登上了秦国变法图强的舞台。商鞅本来是卫国人,曾长期居住于魏国。在魏国的时候,受到魏国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这两个人都是魏国变法图强的关键人物。跟过去的变法不同,商鞅的变法,不只是对秦国进行边边角角的敲敲打打,而是由里到外的翻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