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天才外交家-《大秦命运》


    第(2/3)页

    第二件神奇之事:年龄之谜。

    唐雎在去劝说秦昭襄王发兵救援魏国的时候,按照《史记》中《魏世家》的说法,已经“年九十馀矣”。这件事具体发生在哪一年,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只是插记在魏安僖王十一年至二十年之间。可是,后来唐雎为了安陵君又去见秦王嬴政,这之间的时间相差了几十年。咱这里姑且假设一下,就算唐雎去见秦昭襄王是在魏安僖王十九年,他去见秦王嬴政是在秦国灭掉魏国之后。秦国统一战争中,灭掉魏国在魏王魏假三年。就算唐雎就在魏国被秦国灭掉的当年去见秦王嬴政的,这之间也相差了整整三十三年。

    当初,唐雎去见秦昭襄王时,就已经九十多岁了,又过了三十多年,也就是一百二十多岁了,去见秦王嬴政,几句话下来,就连哄带骗把秦王嬴政吓软了,这确实令人匪夷所思。一生经过多少血雨腥风的秦王嬴政,竟然被一个一百二十多岁的老人家给吓软了,这真的可能吗?所以,对于唐雎,后世一直有分歧,认为战国历史上名字叫唐雎的名人,应该不止一个,至少有俩人。去见秦昭襄王的唐雎和去见秦王嬴政的唐雎很有可能不是一个人。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可能是司马迁弄错了,唐雎去见秦昭襄王的时候远不到九十多岁,事实上可能要年轻的多,所以再过三十来年,又去见见秦昭襄王的曾孙秦王嬴政,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桃花纷纷落落,粉色的花瓣被风吹进流水随波逐流。如果此时在壶口两岸,便可看到壮观的桃花汛。

    可惜这里是大梁,黄河九曲流淌到这里,声势磅礴的桃花汛已经平缓许多。山岭上刚刚度过冬天的动物们纷纷探出头来,享受这温暖的阳光。更有些小兽,忙不迭的啃着刚刚返绿的植被,补充一下一个冬天所消耗的体力。而饿瘦了的狐狼们,自然趁机大肆追捕。熬过了残酷的冬天,这些家伙都欢喜雀跃的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一大队骑兵忽然出现在黄河两岸,为首一位将军黑盔黑甲。他着大红色披风,一看模样就知道是统兵大将。他的后跟着一群骑士,人人皆如虎狼一般,飞鹰怒马,个个上都带着军人特有的铁血气质。

    “少将军,前面便是黄河河堤。”一群人在岸边勒马站住,立刻有人上来禀报,手指着一里左右的远处,一道河堤玄色玉带一般卧在黄河两岸。

    此时水流湍急,从上游带下来的泥沙使得河水浑浊而泥泞。黄河到了这里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黄河,跟河草原的那段黄河比起来,简直就是两条河。

    王贲看着眼前的这段黄河,无奈的摇了摇头。大梁之战打的冬去来,大家伙儿就连年都是在大梁城下过的。谁也没有想到,战斗居然会这样惨烈。魏人的抵抗异常坚决,几万新编赵军填进去,魏人居然死战不退拒不投降。明明老人孩子都上了城墙奋战,却仍旧在苦苦支撑。真不知道,他们究竟是在为什么什么而战。不是说魏王魏假无德无能么?为何魏国百姓如此效忠于他?王贲怎么想都弄不明白!

    “明天征召民夫,开始挖掘黄河河堤。”王贲一指黄河河堤,颇有些指点江山的意思。

    现在他是大将军,统领大军围攻大梁。抓几个民夫对他来说小菜一碟,至于挖掘黄河河堤会造成多少人流离失所,那就不在王贲的考虑之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