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魏国末日-《大秦命运》


    第(2/3)页

    “都怪燕燕国太子燕丹。”王贲继承了他父亲的“稳”,是个喜欢按部就班出招的将领,不喜欢计划被打乱。

    “若无荆轲行刺一事,本该是先灭魏,再徐徐图燕的。结果次序全变了,父亲伐燕一战,因为燕境太远,光从关中运粮已经不够,半年下来,几乎耗尽了整个河东、河内、东郡的存粮,劳役也冻饿而死不少。赵地刚归附不久,动dàng)不安,征不到太多粮食,这节骨眼上,颍川郡新郑还闹了叛乱。”

    “故而,到我主持的伐魏之战时,只能靠南阳、三川之粮供给,大军、戍卒十余万人吃马嚼,两个月下来,已经所剩不多。”秦国大将王翦叹息道。

    关中的粮食依然在源源不断运出来,但吴孙子那句话说的好啊,“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关中离大梁实在是远了点,三石米送到来,可能吃的只剩下一石了,最后的结果是:“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

    秦国可不能在这场仗里把老底子耗尽,在王贲眼里,他这所谓的主将,其实只是一路先锋军队。灭魏只是餐前小菜,真正的浩大宴飨,还在后面。

    楚国,那必须慢火细烹才能食用的肥美熊掌,得由他父亲王翦亲自去收尾呢……

    魏武卒,乃是吴起创建的职业兵,是战国时代重步兵最为精锐和彪悍的代表,百余年前,曾在河西创下了以一敌十,大败秦军的纪录。之后才有秦孝公耻秦之衰弱,支持商鞅变法之事。

    作为国家出田、宅征募的职业兵,武卒的数量不可能太多,最鼎盛的魏惠王时期,也只有五万人。之后魏国陷入齐、秦夹攻,国力渐衰落,武卒也渐渐凋零,数量越来越少。伊阙之战、华阳之战里更几乎全军覆没,而后虽然重新恢复了一部分,但只能维持几千人的数量。

    随着时间流逝,武卒的质也发生了变化。从不断征募新鲜血液的募兵,变成世代当兵的世兵、因为魏国给予武卒的田宅一般是不收回的,还给予免税的好处,这么多家庭不能白养。于是在前代武卒悉数战死的况下,魏国索要求各家青壮子弟继承父业,继续做武卒,这样国家就不必再出一份田宅……

    大梁城内。

    大梁城高十丈,风果然很大,吹得唐雎苍白的须发纷飞。

    他眯着眼望向远处,朝西、北、东三面看了良久后,嘴角露出了苦涩的笑:“这还是大梁近郊么?才半个月,便全然认不出来了。”

    大梁的西北边,曾是魏安厘王时圈起来的王室苑囿:梁囿。其建筑风格相当考究,园内种有茂密的花木,养有麋鹿,松鹤在树下栖息,池沼中可以划船。

    如今,梁囿面目全非,树木都被秦人砍伐一空,种满珍奇树木的花苑仅剩一片满是树桩的丑陋空地。昔魏王狩猎的獐子,大概早成了秦军的美食。

    整个视野之内,都被秦军的营帐和黑首秦卒填满,攻城器械就集中在西边,时不时朝着大梁城头抛洒石块,来烟矢,让城内不得安生。

    还有从东北面绕城而过的鸿沟,自从魏惠王命白圭开挖这条运河后,它就成了中原的大动脉,把梁、宋、陈、蔡各地联系起来。每天都有无数船从大梁出发,运送魏地的桑麻布帛南下;又载回楚地的鱼盐皮革,犀兕之角,桂枝香料,在大梁市场上卖得高价。

    但现在,鸿沟上商贾舟车绝迹,只剩满载秦军粮食军械的行船,数千名光着上的纤夫在拉拽木舟,就连他们喊出的号子,也是陌生的关中口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