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假如刺杀成功-《大秦命运》


    第(2/3)页

    早在秦庄襄王时期,秦国已由兼并战争向统一战争过渡,这个战略转型的实际主导者正是军功-文法吏复合体的代言人——吕不韦和蒙骜、王龁等重臣组成的最高决策班子。

    秦孝文王即位第一天颁布的一系列新政策——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亲戚、弛苑囿。这些修正了严厉的商君之法的新政,出自相邦吕不韦之手。

    尽管秦孝文王在位三就骤逝,但他儿子秦庄襄王继续支持吕不韦推行改革。秦国的内政由文信侯吕不韦主抓,外战由蒙骜、王龁等老将主持。秦庄襄王仅仅在位三年就去世,年仅十三岁的秦始皇即位,国事依然委托这些老臣来办。

    从秦孝文王去世至秦始皇亲政之前的整整十二年里,秦**政大计实际掌握在将相团队手里。

    吕不韦通过改革全面提升了秦国的综合实力,吞并了东周国,而蒙骜、王龁等将军屡次讨伐三晋,让秦国增添了太原郡、上党郡、东郡等地盘。发动统一战争的物质基础已经齐备,而《吕氏秋》这部百科全书的出现标志着秦国高层已经开始思考未来即将出现的天下大一统格局。

    假如没有吕不韦、蒙骜、王龁等人励精图治,秦国恐怕还会在邯郸之战惨败后的低谷期徘徊很久,秦始皇的历史任务恐怕还是恢复元气。在这些重臣的熏陶下,秦始皇的思维方式已经跳出了秦昭王时代的兼并战争,把灭六国列为新的指导方针。

    吕不韦死后,秦国的军功-文法吏复合体并没消失,仅仅是内部换血罢了。秦始皇所仰仗的王绾、李斯、王翦、蒙恬、冯劫、冯去疾等新生代重臣依然是由遵循着商鞅设计的上升轨道进入高层的。无论秦国政局怎么变,上下阶层流动多大,军功-文法吏复合体的整体结构都十分稳固,几乎延伸到秦国朝野的每一个角落。

    军功-文法吏复合体有着明确的利益诉求,对内要求国家任人唯贤、赏罚分明、法制完备,对外要求多打胜仗,多多授予有功士民田宅官爵。这实际上也是各国布衣士人阶层共同的奋斗目标。

    但贵族政治残余浓厚的山东六国难以充分满足这点,导致大量平民人才流失到秦国。于是乎,秦**功-文法吏复合体在百余年发展过程中不断整合秦人、六国人、中小诸侯国人、戎狄、诸夷等形形色色的群体,成为华夏最有战斗力和战略眼光的力量。

    毫不夸张地说,以卿相将军为核心、以四方吏民为源泉的军功-文法吏复合体,代表了秦国最广泛的社会利益,也成为推动天下一统的主要推手。

    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像商汤王和周武王那样平定四海,建立一个更合理的社会制度,然后再安心地享受偃武兴文的太平盛世。《商君书赏刑》篇和《韩非子大体》篇都表达过这种理想,这两部法家学派著作恰恰与秦政渊源最深。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致力于实现这个共同理想,所以才能得到由多国顶尖人才组成的军功-文法吏复合体的竭诚效忠。

    如果秦始皇被刺杀,秦国高层会怎么做?

    在荆轲出使咸阳之前,秦将王翦和副将辛胜率领数十万灭赵大军屯驻中山,与燕代联军对峙。

    燕燕国太子燕丹天真地以为灭六国只是秦始皇的个人野心,没有民意基础,秦王一死就能结束战争。所以,他才派荆轲去冒险行刺。这个判断的错误在于,低估了秦**功-文法吏复合体的稳定。

    就算没有强势君主,军功-文法吏复合体,这个由秦人与入秦山东士子组成的社会中坚力量也会推动统一的进程。区别只在于效率与步骤。秦始皇的出现好比是安装了一个加速器,能让这台战争机器以更高的效率来完成各阶层的共同目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