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侯君集悠然自得的问:"殿下今天因何而来?" 李承乾沉声道:"魏征、褚遂良、孔颖达等一干文官约定一起上书父皇,规劝父皇班师回朝!" 侯君集笑言:"怎么可能?陛下和李治费了这么大的周章才得以东征,而现在东征又如此顺利,陛下怎么可能就此班师回朝?" "别说孔颖达他们远在长安只能上书,就算他们现在全都跑辽东去,跪在皇帝面前请求,也不可能让陛下班师回朝,所以,殿下完全不需要担心。" 听到这里,李承乾心里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大军这么快就攻占了辽东,也是他始料未及的。 既然父皇决定继续进兵,那他就还能继续做他的监国太子了! 他衷心的希望高句丽能多坚持一会,千万别像辽东一般那么快就跪了。 李承乾问:"可是,终究只有十几万兵马,国公觉得能灭了高句丽吗?" 侯君集沉吟道:"有可能会覆灭高句丽,可即使万一东征失利,陛下也一定能带着大军全身而退。" 李承乾再次沉默,自他监国之后,他的一颗心就火热了起来,实在不想失去监国的身份。 不,他不但不想失去的手中的权势,他还想攫取更大的权势。 一时间,书房里沉寂了,李承乾的脸色喜怒变幻、欲语还休,侯君集端着茶悠闲的品茶。 书房里久久沉寂,未几,李承乾好像定下了决心,轻声问:"陈国公,我能信任你吗?" 侯君集悠悠道:"殿下以为呢,殿下以为老夫值得信任吗?" 李承乾轻轻问:"留守长安的兵马,有很大一部分曾经跟着国公征过高昌、打过吐蕃,他们听国公的号令吗?" 侯君集哼道:"老夫如今虽然失势了,但是老夫在军中的影响,仍然还在!殿下想干甚么?"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也没甚么好隐瞒的了,而且他也只能依靠侯君集。 李承乾压低了嗓子小心严肃的说道:"兵变!趁着父皇带领大军和将领们征战在外,长安空虚之机搞一场夺权兵变,若兵变一定能一举成功!" 虽然压低了声音,但是李承乾的话音中却仍然充满了火热和力量,可见他的心中是多么的渴望。 兵变,在李承乾心中早就推算过不知道多少遍了,终究玄武门之变这根刺,深深的扎在了他的心里。 在他看来,如今正是最好的机会,父皇领兵在外,一众名将们都随驾左右,就连李治也随驾左右,朝中空虚,根本就没甚么制衡。 他推算来推算去,只有侯君集是留守长安武将中声望最高的人,至于那些文官们,根本成不了气候。 几番推算下来,李承乾都得出了只要侯君集赞同兵变就能一举成功,距离那个位置只有一步之遥啊。 心头激荡不已的李承乾,炯炯有神的盯着侯君集,眼神中全是渴望的光芒。 侯君集捧着茶杯象看傻子一般定定地看着李承乾,李承乾被这目光盯的十分不自然,他不明白侯君集为甚么会用这种目光看着他。 奇怪了啊,难道是侯君集仍然对父皇忠心耿耿? 可也不对啊,如果侯君集仍然对父皇耿耿忠心,那侯君集应该拍案而起斥责自己,而不是用这种眼神看着他。 而且,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试探和解除,他已经知道了侯君集对皇帝、对朝廷,有着极大的怨念。 那,为甚么他还这样看着我呢? 李承乾莫名其妙问:"国公为何这样奇怪地看着我?" 侯君集反问:"你是想趁此时机兵变?" 李承乾不断地点着头承认着:"对呀,国公,这是多好的时机,趁着父皇领兵在外朝中空虚,只要国公登高一呼,长安城内还有谁会反抗?这不就成了吗?" 一直以来,侯君集虽然觉得李承乾远远比不上陛下的雄韬伟略,但是也算是个极聪明的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