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9.3.3】阿弥陀佛-《问题儿童都来自箱庭内》


    第(2/3)页

    一天深夜,某个聊天群里突然冒出一句“再见”。没有人在意,徐世海却觉察出不对劲。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发送了“再见”这两个字的男生那时正站在宿舍楼顶,这是他向这个世界发出的最后一声求救。那个晚上,徐世海陪他聊了5个小时。凌晨4点,男孩对他说,“放心,我已经想开了”。

    徐世海发现,有的孩子选择死亡只是因为年轻气盛,人齐了,约定的时间也到了,谁都不好意思先说“我不想死了”。也有人本来一句“不想活了”只是气话,却被群里“激将”的负面言语逼上绝路。

    有一次他看见有人在聊天群发了一句“想死”,几十条怂恿和鼓励的信息随即冒出来。徐世海模仿青春期少年的语气发言:“你真傻,有什么比我们一起快乐地玩耍更有意义吗?”结果他被移出群聊。

    徐世海曾被同一个群“踢”过6次。为了再进群,他就申请多个QQ号、借号,再找人拉自己入群,还被当成骗子。

    在群里,他努力伪装成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孩子”。但一旦哪个成员言语中表露出厌世倾向,就马上将那位群成员设置成“特别关注”,并且申请加好友,申请通过之后,他就会主动跟对方聊天。

    徐世海发现,这些孩子们经历着自己人生崩溃的瞬间,情感纠纷、经济困难、学业不顺……在他们眼中,“天塌下来了”。

    徐世海尝试以一个“同龄人”的身份,理解他们的难处,相信他们的痛苦。“即使不能一下子卸下孩子们心里的重担,可哪怕只把那一瞬间的念头消解一点点,就会将他们从悬崖边缘往回拉一把”。

    “其实刚开始我也不明白,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于孩子来说,怎么就成了顶天的大事。”当和几个孩子有过对话后,徐世海发现自己的想法太主观了,“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属于他们的崩溃、烦恼,你不理解不意味着它就不存在”。

    劝解时,徐世海有时会把自己的经历发给他们。有孩子给他回消息,“叔叔,我决定不死了,谢谢你”。也有孩子说,“我要是死了,我的父母可能和叔叔你目前的状况是一样的”。

    将伤口一遍遍扒开给别人看并不容易。“我只是想让这些孩子知道,死亡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徐世海说。

    “能救一个是一个”

    在“约死群”里劝生,徐世海在劝别人,也在劝自己。

    对儿子选择死亡,以前他总也想不通,想亲口问问儿子“为什么”。但在跟越来越多青少年聊天后,徐世海找到了答案。
    第(2/3)页